所用,为明帝国所用。初衷虽好,结果未必尽佳。
总的来说,袁杀毛仍属于不顾大局,太过冲动的行为。加上得到皇帝的批准,属于越权行为。不过人既然已经杀了,无法挽回,当给予袁崇焕一个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戴罪立功。
然后人批评袁崇焕将毛文龙诛杀而导致皮岛失守,却又过苛了。皮岛之瓦解,尚可喜等人之降清,实在是在袁崇焕被捕后又发生太多事情才导致的,不宜一味推到袁崇焕身上。何况如果袁不是几个月后就被捕,给他时间对皮岛善加安抚,说不定不会发生叛变事件呢。
崇祯二年三月,清兵绕道入关,袁崇焕千里营救,几经血战,最终崇祯将袁逮捕入狱,后凌迟处死。
清兵绕道入关,此为论述袁崇焕防区失守之一大要害,当略论之。
其一,因为文人担任的高级军事长官都是临时性职务,职权也含糊不清,根据和皇帝的关系,跟朝臣的关系,和地方的关系,实际职权各个不同。就辽东经略来说,孙承宗以内阁大学士身份督师辽东,是帝师,深受皇帝器重,又曾在内阁任职,后勤保证自然优先支援,地方管辖也不敢异议;王化贞担任广宁巡抚的时候,熊庭弼的辽东经略并挂兵部尚书衔,职位应当在其之上,但王化贞是阉党一派,又得兵部尚书支持,所以把握重兵,更有实权;袁崇焕任辽东巡抚的时候,王之臣为辽东经略,他们的分工则是袁关外,王关内;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虽然挂兵部尚书衔,但实权不如孙承宗,控制力集中于在山海关、宁远一代,其对蓟辽或者其他地区是否能够有效实施所有军事行为的控制,尚是疑问。
其二,有证据表示袁崇焕是获得过情报的,也提醒过蓟辽总理,不过如果是袁的防区,总难辞其咎。但袁能否确认自己的情报准确无误,在得到情报后能否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防御或者阻击,个人看法是应该继续存疑,谨慎结论,建立在其上的推理要更加谨慎。
其三,清兵在入关前一共五次绕道进犯,每次都是如入无人之地。后几次明军也得到过情况,也做过相当的准备,也曾经层层布防,但实际效果一点都不好。如果明军后几次在得到情报,组织了大军防御和阻击都无法阻止清兵进犯,也无法抵抗清兵的攻势,那么对清兵绕道进犯的无计可施似乎可以理解为明军整体的无能为力,而不是仅仅为袁督师失职了。整个明军都无法阻止鞑子的脚步了,你却将鞑子第一次入关归咎到袁崇焕头上,这,着实有些说不通吧,或许在明理上讲,袁崇焕却是有罪过,但在人理上看,其实袁崇焕也是无奈。
袁崇焕之处死,《明史》评价为“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倒也未必。袁崇焕死后十来年,辽东战场上清兵虽然取得了多次的胜利,但始终也没有突破最后防线。直到běi 精城被攻破,山海关也控制明方手中。保持山海关防线的完整,却也不是没有袁就不行的。
袁崇焕绝非完美,却是当时明帝国难得敢战之将。如果其能在孙承宗手下多历练几年,说不定能够磨炼成为真正的帅才。如果崇祯皇帝不将其处死,应该能在辽东战场上为明帝国做出更多贡献。然而寄希望于其收复辽东,又或者打击农民军,似乎期望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