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条件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光军队需要,根据地各级政府也纷纷抢人,而在根据地开设工厂的那些洋人对这些人也是求之若渴,自己的民族企业虽然反应比较迟钝,可见别人抢,在中国人喜爱跟风的传统下,那些商人、工厂主自然也是不甘人后的,于是从大城市学院出来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了香馍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士,传统的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消除的,争抢的人多说明读这个比钻进八股里面更有出路,可大多数学子看中的是学习后能进入根据地各级政府里当官,学习成绩实在糟糕才会进入工厂去捞钱。徐震虽然是海军军官,在这方面同样不能免俗,自己现在吃军粮,可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弟弟能通过读书走上与自己不同的一条道路。
根据地虽然很想追求普及教育,可孩童太多,资金与教师太少造成不可能让所有孩子都进入学校。于是造成了教人懂几个字不收费的夜校、补习班遍地开花,而真正全方位培养有用之材的正规学校并不是很多。当然,与清廷控制区比起来那是有供根据地大小首脑吹嘘资本的。
进入学校就等于保障了孩子的前途,不读书只能当农民或者进入工厂当雇工,这让家长们削尖了脑袋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学校,学校少生源多造成的后果就是读书成了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好处,钱多的可以读好学校,钱少的你就是进了好学校最后也只能出来到其他地方去读,至于没有钱的那就只能在村公所或者是祠堂里接受扫盲了。
人生来就平等,只要你的智力达到某种程度,你就应该接受相应的教育。根据地两大巨头的观点虽然并不为政府上下所有首首脑脑都接受,可这种说法却如同春天成熟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到根据地角角落落,弄了个人尽皆知。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同样的,既然根据地说是人民自己的政府,而且他也真的说话算话,为人民做了些事情,那么这自古未有的全民接受同样教育就应该贯彻下来,不管你有钱没钱。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个个学校明着都说自己收费低廉,贴钱让大家读书,可你真要进了学校,明文规定低廉的学费之外还有高额的住宿费(在培养独立能力、集体意识幌子下你也不能不在学校住宿,学校大门每天二十四小时是关闭着的,要是在外面租房子总不成翻墙上课。)、搭伙费、生活用品费、统一制服费(与西方接轨学生穿着均为一色黑色西服,价格自然不斐了。)教材翻译费、课桌使用费…杂七杂八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一般人根本无法承受。接受良好教育成了少数有钱人才能享受的权利,这自然让一些头脑反应快,可口袋里并没多少钱的人大为不满,于是报纸痛斥者有之,上访政府者有之,街头闹事者有之,上吊跳河者皆有之,焦头烂额的根据地教育部吃力不讨好不说,还成了过街老鼠,人皆喊打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