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原因以后,韬光禅师便说:
“啊!你是要我开示,听我讲佛法,是不是?”
韬光禅师稍微停了一下,又说:
“假使说要佛法嘛,我这儿当然比不上别人,但是,也有一点点呀!”
于是,韬光禅师从衣服上拈了一丝纤维(毛),吹了一吹,并没有说什么,可是道林当下就开悟了。他开悟了什么?他悟到佛法不是远在天边,也不是多么高深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起居当中,只要从自家心地上用功夫就成了。正如禅宗所谓搬柴运水,都是佛法,别以为师父叫我做苦工,叫我煮饭打杂,把我当成工人似的,其实,那就是佛法。要知道,好多的大菩萨,好多的大祖师,都是从厨房中磨练出来的,可见佛法可以在日用当中表现出来的。
道林觉悟以后,韬光禅师对他说:
“好!你现在可以下山了,可以到各处去弘化了。”
因此,道林就到了杭州秦望山上去,找了一棵枝叶茂密的松树,象鸟儿筑巢一样,就在树上盘膝打坐,精进修行。这样一来,人家看到了感到好奇怪,所以,就为他取名为“鸟窠禅师”鸟窠禅师这名称的来历,就是从这儿来的。
鸟窠禅师很有修持,对佛法已经觉悟了,因此,他的道风远播,各地学者、修行者,络绎不绝地不辞辛劳,登上山顶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佛法。既然大家都闻名这位禅师,做地方官的,当然也不例外。这一天,大诗人白居易也特地去拜访这位禅师。
当白居易这个刺史去拜访鸟窠禅师的时候,上来先说了一些客套话,而后他就说:
“请你简单地、扼要地告诉我,整个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你是要问我整个佛法的大意是不是?我告诉你,只有八个大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鸟窠禅师开示大诗人白居易的,只有这两句佛法。
白居易听到这样的回答,难免不感觉到非常失望,心想:我是个地方大官,这么辛辛苦苦地来拜望你这位鼎鼎有名的禅师,向你请教佛法,原来你只是说了老生常谈的两句话,多没意思!
于是,他很冷漠地说:
“这八个字没有什么稀奇呀,三岁的小孩也会讲啊!”
“对!三岁的小孩也会讲,但是,八十岁的老翁不一定做得到。”鸟窠禅师严肃地回答。
的确是这样,讲是会讲,做起来却是不容易。三岁的小孩可以当作歌谣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三岁做到八十岁,能够做这八个字──所有的坏事不要做了,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做得到吗?做不到!
所以,我们要了解,所谓佛法;所谓真理,离开我们不会太远,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在每天的行、住、坐、卧当中表现出来,这个就是佛法,就是你实践了整个的佛法大意。因此,我们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止恶行善”
本经第四章题目是〈善恶并明〉,说明善与恶的定义,我上面介绍的故事,在佛教史上,甚至一般佛教徒,都知道的,也许我在里面增加了一点配料,稍微讲得不一样,但是总而言之,就是要我们“止恶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