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南过临汾县东,天井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
,即鈃隥也。《穆天
传》曰:乙酉,天
西绝鈃隥,西南至盬是也。其
三泉奇发,西北
,总成一川,西径尧城南,又西
汾。
县,霍伯之都也。
西南过梁邑西,黑
黑山,西径杨城南,又西与巢山
会。《山海经》曰:
首之山,劳
焉,西
注
潏
。疑是
也。潏
,即巢山之
也。
源东南
巢山东谷,北径浮山东,又西北
与劳
合,
西北径
梁城北,西
于汾
。汾
又南径
梁故城西,故
梁之墟也。《
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
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
公十三年,智伯瑶城
梁。汉
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杨县东,涧东
谷远县西山,西南径霍山南,又西径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
西
于汾
。汾
径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
郡治杨县,郡西有汾
南
者是也。
又西过氏县南,汾
西径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
方泽,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鄈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其山特立,周七十里,
三十里。文颖言在
氏县东南,则可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
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
推祠。扬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
容与,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
记》与《永初记》,并言
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案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西河界休县者是也。汾
又西径耿乡城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为河所毁,故《书》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预曰:平
氏县东南耿乡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迁毫。晋献公灭耿,以封赵夙,后襄
与韩、魏分晋,韩康
居平
,魏桓
都安邑,号为三晋,此其一也。汉武帝行幸河东,济汾河,作《秋风辞》于斯
之上。汾
又西径
氏县南。《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孙
率师伐我,围
氏,翟章率师救
氏围,疾西风。十三年,城
氏者也。汉河东太守潘系穿渠引汾
以溉
氏县,故渠尚存,今无
也。又西至汾
县,北西注于河。
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
十丈,汾
历其
,西
河。《汉书》谓之汾
脽。应劭曰:脽,丘类也。汾
男
公孙祥望气,宝
之
上见,祥言之于武帝,武帝于
获宝鼎焉。迁于甘泉
,改其年曰元鼎,即此
。
又南过平县东,汾
又南径白
城西。魏刑白
而筑之,故世谓之白
城。今平
郡治。汾
又南径平
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
,尧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
都平
。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
郡,治此矣。
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曰:平
城东十里,汾
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刘渊徙平
,于汾
得白玉印,方四寸,
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
南与平
合,
平
县西壶
山,《尚书》所谓壶
冶梁及岐也。其
东径狐谷亭北,
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径平
城南,东
汾。俗以为晋
,非也。汾
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
昌矣。
历唐城东,薛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又南与彘
合,
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
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
父,不与殷
,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焉。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
,又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
,声绝则
竭。湘东
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
数尺,居常无
,及临祈祷,则甘泉涌
,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
又西
径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
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
。襄
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
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
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
为观阜也。彘
又西
径永安县故城南,西南
,注于汾
。汾
又甫径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
又径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
又南,霍
焉,
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
。西南径赵城南,西
注于汾
。
又屈从县南西,汾
又径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武王二十五年,绛中地,西绝于汾。汾
西径虒祁
北,横
有故梁,截汾
中,凡有三十
,
径五尺,裁与
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
在
,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径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径王泽,浍
焉。
浍河东绛县东浍
东
山,浍
东
绛
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浍山。西径翼城南。案《诗谱》言:晋穆侯迁都于绛,暨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后献公北广其城,方二里,又命之为绛。故司
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都。《左传》庄公二十六年,晋士城绛以
其
是也。
又西过长修县南,汾又西与古
合,
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
,西南
,故沟横
焉,东注于汾,今无
。又西南径魏正平郡北,又西径荀城东。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
又西南
于汾。汾
又西南径长修故城南,汉
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
县甫,而西南
汾。汾
又西径清原城北,故清
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三军
也。汾
又径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邵缺耨,其妻饁之,相敬如宾,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
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
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
又西与华
合,
北山华谷,西南
径一故城西。俗谓之梗
城,非也。梗
在榆次不在此。案《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
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斯,其胄也,
采华
,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
西南
注于汾。汾
又径稷山北,在
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
十三里,西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
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