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城。
又往南流过平阳县东边,汾水又往南流经白马城西边。魏杀白马致祭筑了此城,所以人们称为白马城。现在是平阳郡的治所。汾水又往南流经平阳县老城东边,这里从前是晋大夫赵晃的封邑。应肋说:县城在平河的北岸,尧、舜都在这里建都过。《 竹书纪年》 :晋烈公元年(前415 ) ,韩武子建都于平阳。汉昭帝把这地方封给度辽将军范明友,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香平。魏时设置平阳郡,治所就在这里。水边有尧庙,庙前有碑。《 魏土地记》 说: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以东的高地上,有一座小台,台上有尧的祠庙和石碑。永嘉三年( 309 ) ,刘渊迁都平阳,在汾水上,得到一枚白玉印,四寸见方,高二寸二分,上有龙形印纽。印上刻的是:有新宝之印,原来是王莽刻的。刘渊以为这是上天所赐,把永凤二年改为河瑞元年。汾水南流与平水汇合。平水发源于平阳县西边的壶口山。《 尚书》 说:继壶口山之后,又凿梁山及岐山。此水往东流经狐谷亭北面,春秋时,狄族入侵晋国,占领了狐厨,就指这地方。又往东流经平阳城南边,东流注入汾水。民间以为这是晋水,那是弄错了。汾水又往南流经襄陵县旧城西,这是晋大夫邯擎的食邑,所以那里有辈氏乡亭。西北有晋襄公的陵墓,该县就是以这座陵墓来命名的。王莽改名为干昌。
又往南流过临汾县东边,天井水发源于东隆山西南,北边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就是钎瞪。《 穆天子传》 说:乙酉日,穆天子西行翻过钎瞪,往西南流到簸。这条水的源头有三道奇泉涌出,往西北流,合并成一条溪流,西经尧城以南,又往西流入汾水。
又转弯从县南往西流,汾水又流经绛县老城北面,《 竹书纪年》 :梁武王二十五年,绛县发生地裂,西到汾水为止。汾水往西流经旎祈宫北,水上有一座老桥,横跨过汾水,共有三十根桥柱,直径五尺,高度与水面相平,这是晋平公时造的桥。木头浸在水里,所以能经久不烂。又往西流经魏正平郡南边,这里是旧时东雍州的治所。太和年间,皇都迁到洛阳,于是废州立郡。又往西流经王泽,有侩水注入。又往西流过长惰县南边。
汾水又西流与古水汇合,古水发源于临汾县老城西边的黄阜脚下,源头的水口大如车轮,往西南流,有旧沟从旁边横通出去,往东注入汾水,现在已经枯涸无水了。又往西南流,经魏正平郡北边,又往西流经荀城东边,就是古时的荀国。《 汲郡古文》 ,晋武公灭了荀国,把那地方赏赐给大夫原氏。古水又往西南注入汾水。汾水又往西南流经长惰县老城南,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 把这里立为侯国,封给杜恬。有惰水发源于县南,往西南流入汾水。汾水又往西流经清原城北面,就是旧时的清阳亭。城北有清原,晋侯在清原检阅部队,建立三军,就在这地方。汾水又流经冀亭南,从前臼季出使,经过冀野,看见部缺在田间褥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两人相敬如宾。臼季把所见报告文公,文公就任命邵缺为大臣,又把冀这地方赐给他。京相潘说:现在河东皮氏县有冀亭,是古代冀国建都的地方。杜预《 释地》 说: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就是此亭。汾水又西流,一与华水汇合。华水发源于北山的华谷,往西南流经一座老城西边,俗称梗阳城,其实是不对的。梗阳在榆次,并不在这里。按《 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 说:侯氏是仓领的后裔,经过商、周两朝,各个支系分成不同的姓氏,有的在楚国和魏国成为著名的氏族,有的在齐国和秦国取得显要的地位;晋国大臣士劳,也是他的后代,他的食邑华阳,在现在蒲坂的北亭,就是此城。水往西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流经授山以北,山在水南约四十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边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翟祠,山下有樱亭。《 春秋》 :宣公十五年(前594 ) ,秦桓公攻打晋国,晋侯在樱练兵,准备夺取狄族的土地,指的就是这地方。
又往西流过皮氏县南边,汾水往西流经鄂丘北边,就是从前汉代的方泽。贾遴说:按汉代的传统,每三年须在汾阴的方泽举行祭地。泽中有个方丘,所以泽称方泽,这方丘就是鄂丘。许慎《 说文》 说:癸卜字偏旁从邑,读作癸。是河东临汾的地名,在介山以北,就是汾山,雄峙于群山之上。文颖说: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巍然耸立,周围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颖说在皮氏县东南,倒也差不多,说三十里却不对了。现在据目测,此山高约十余里,山上有神庙,庙旁有灵泉,在祈祷祭祀的日子,泉水供应源源不绝,世人也称神庙为子推祠。扬雄《 河东赋》 说:天子的车驾,缓缓前行,到处从容不迫地漫游,在介山观赏风光。他为文公而磋叹,为介子推而悲伤,在龙门称颂大禹劳苦功高。《 晋太康记》 以及《 地道记》 、《 永初记》 都说介子推出逃,隐居在这座山中,但证之于史实,却不是这里。我按介子推所隐的地方,其实是绵山。文公绕山划定范围,立为介推田,称山为介山。杜预说:介山在西河界休县。汾水又往西流,经耿乡城北边,这里是殷商的故都。帝祖乙从相迁移到这里,被河水冲毁,所以《 尚书- 叙》 说:祖乙在耿的都城被毁了。杜预说:耿,就是平阳郡皮氏县东南的耿乡。盘庚因耿在河水以北,近山临水,地方狭窄,于是从耿迁都于毫。晋献公灭耿,把这地方封给赵夙,后来赵襄子与韩、魏分割了晋国,韩康子居留在平阳,魏桓子定都于安邑,号称三晋,这就是其中之一。汉武帝巡游河东,渡过汾河,在这条水上做了一篇《 秋风辞》 。汾水又往西流经皮氏县南边。《 竹书纪年》 :魏襄王十二年(前307 ) ,秦国公孙爱领兵攻打我国,包围皮氏;翟章领兵来援救被围困的皮氏,苦于猛烈的西风。十三年(前306 ) ,给皮氏筑城。汉朝河东太守潘系,开渠引汾水来灌溉皮氏县,这条旧渠道还在,但现在已无水了。又往西流到汾阴县北边,往西注人河水。
汾水南岸有一条长长的山冈,背倚汾水,河水从旁边流过,山冈长四五里,宽二里余,高十丈,汾水经山北西流注入河水。《 汉书》 把这条山冈称为汾阴雅。应肋说:推是丘陵一类。汾阴有个汉子叫公孙祥,能够望气,他看到宝物的精气冲天而上,就去报告武帝,于是武帝在水中获得宝鼎。武帝把宝鼎移到甘泉宫,并改年号为元鼎,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