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未赤眉之难,郡椽刘茂负太守孙福匿于城门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处也。东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渎于石塘之下伏流,径旧溪东南出,径晋阳城南,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经》书晋苟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杜预曰:大卤,晋阳县也,为晋之旧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赵鞅以晋阳叛,后乃为赵矣。其水又东南流入于汾。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湛水出轵县南原湛溪,俗谓之堪水也。是盖声形尽邻,故字读俱变,同于三豕之误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东过其县北,又东过波县之北,湛水南径向城东而南注。
又东过毋辟邑南,原《经》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间关也,是乃《经》之误证耳。湛水自向城东南径湛城东。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隔城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湛城是也。
又东南当平县之东北,南入于河。
湛水又东南径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
译文
汾水发源于矢原郡汾阳县以北的管涔山,
《 山海经》 说:北次二经头一座山,在大河东边,头靠汾水,叫管滓之山,山上没有树木,山下多玉,汾水就发源在这里,西流注入大河。《 十三州志》 说:汾水发源于武州的燕京山,这也是管滓山的异名。这座山冈峦层沓,危岩高耸,只有蔓草,却没有树木,源泉就在南麓冒出,不过是一道涓涓细流而已。又往西南流,两岸山脉连绵,峰峦相接。刘渊的同宗侄儿刘耀曾隐避在管滓之山。夜间忽然进来两个孩子,跪着说:管滓王派我们俩来拜见赵皇帝,献上宝剑一把。于是把剑放在面前,拜了两拜然后离去。刘暇擎着蜡烛去看,剑长两尺,非常光亮;背面有铭文,刻的是:佩上神剑,可除各种邪毒。刘耀于是就佩上它,宝剑随时会变幻出五色光芒。以后刘耀就做了胡王。汾水又南流,与东温溪和西温溪汇合,这两条水都出自邻近一带的小溪,在两边涂涂地奔流。水上各种树木繁荫交错,就像一片云烟似的。二水汇入后,水流高涨起来,波狼升腾,流转泛涌。又往南流经一座城邑东边,城脚堆积了许多石块,城临汾水之滨,俗称代城。汾水往南又从两城中间流过,这两座城左右相对,坐落在汾水两边,世人称为侯莫干城,地名大概源出戎语,口头相传,因而造成音讹。汾水又往南流经汾阳县老城东边,这里地势广阔平坦,山小而高,水缓而静。《 地理志》 说:汾水发源于汾阳县的北山,往西南流。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 ,把汾阳封给靳强,立为侯国;后来设立屯垦区,在这里积贮粮食,称为羊肠仓。山间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山径石级盘回曲折,好像羊肠一般,粮仓和山坡都因而取名。汉永平年间( 58 一75 )浚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的《 后汉书- 郡国志》 :常山郡南行唐县有石臼谷,当时想引导呼沱之水,来转运常山以东的粮食;从都虑到羊肠仓,经汾水从太原运粮,以补秦晋的不足。这项工程使人民连年苦役,而转运所经的地方,共有三百八十九处险隘,以致死了无数人。后来任命邓训为渴者,来督察这项水利工程。邓训修改计划,知道工程很难建得起来,就详详细细地向肃宗作了报告。肃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工程,因而使数千服役的民工得以活命。和帝时他女儿立为邓后,叔父邓陕认为这是邓训行善积德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就是这羊肠仓。汾水又往南流经秀容城东。《 魏土地记》 说:秀容有胡人迁来居住,设立秀容护军治所,东距汾水六十里。汾水南流与酸水汇合。酸水源头出自西边的少阳之山,往东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往南从山间流出,往东南流,洛阴水注入。洛阴水发源于新兴郡,西流经洛阴城北边,又往西流经盂县老城南边。《 春秋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前51 妇,把祁氏的田分成七县,作为大夫的食邑,把盂丙封为盂大夫。洛阴水又往西流经狼孟县旧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狼调。老城左右两边都是幽深的山涧,城南朝向一条大沟,俗称狼马涧。旧时截断山涧来筑城,有南门和北门,城门和老城墙还在。洛阴水又往西南流经阳曲城北边。《 魏土地记》 说:阳曲的胡人寄居在太原边界,设置了阳曲护军治所。水往西南流,注入汾水。汾水又往南流经阳曲城往西南流去。
往东南流过晋阳县东边,晋水从县南往东流注人。
太原郡设置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 ) ,《 尚书》 说:太原的河道也已得到整治,指的就是这里。《 春秋说题辞》 说:又高又平的土地叫太原。原是端正的意思,平坦而有规律。《 广雅》 说:大卤就是太原。《 释名》 说:土地不长草木叫卤。卤就是炉。《 殷梁传》 说:中国叫太原,夷狄地区叫太卤。《 尚书大传》 说:东部的原野很平坦。广大而且又高又平的土地叫太原,郡就照此取名。《 魏土地记》 说:城东有汾水南流,汾水东边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碑。水上从前有一座桥,青莽死于这座桥下。豫让死于桥边,那也是赵襄子脱衣的地方。汾水往西流经晋阳城南边。从前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石碑;庙宇早已塌毁,只留那块孤零零的石碑了,现在碑上的字也已剥落,再也看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