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可靠的传闻和记述吧。雷泽西南约十里有一座小山,这是一座孤山,山峰高峻,亭亭独立,称为历山。山北有一座小丘,南连雷泽东北。那里有陶墟。郭缘生说:这是舜耕种和制陶的地方。陶墟和小丘连在一起,座落在瓠河岸边。郑玄说:历山在河东,现在那里还有舜井。皇甫谧又说:这是现在济阴的历山,与雷泽相近,我认为郑玄的说法是对的。因而扬雄的《 河水赋》 说:登上历观纵目远望,姑且在大河崖岸漫游。现在雷首山西靠大河,对照地图,陶墟在此较为可信。士安又说:定陶西南陶丘,是舜制陶的地方。他们都不说陶墟在此地,可见缘生的说法是错误的。瓠河以北就是凛丘县。王隐的《 晋书- 地道记》 说:凛丘就是《 春秋》 所说的齐邑,靠近东海。《 竹书纪年》 说:晋烈公十一年(前405 ) ,田悼子死了,田布杀了大夫公孙孙,公孙会占据凛丘,叛齐投赵,田布于是包围了凛丘。翟角、赵国孙屑和韩的军队援救凛丘,与田布的军队在龙泽作战,田军被击败溃逃。瓠河与淮水都往东流,就是《 水经》 所说的:瓠河流过凛丘称淮水。县城以南抓河以北有羊角城。《 春秋传》 说:乌佘攻取了卫国的羊角城,就袭击我国高鱼,此时天下大雨,他从水道中偷偷进来,到了仓库旁边,登上城头,攻取了高鱼。京相潘说:高鱼是卫邑。现在东郡凛丘县南有羊角城,高鱼是鲁邑。现在凛丘东北有旧高鱼城。俗称交鱼城,称羊角城为角逐城,这都不对。瓠河又流经阳晋城南边。《 史记》 载,苏秦去游说齐国说:过了卫国阳晋这条路,行经亢父的险要之地。‘就是指这个阳晋。现在阳晋城在凛丘城东南十余里,与都关左右相对。张仪说:秦出兵攻打卫国阳晋,把天下的要道封锁起来。徐广《 史记音义》 说:关字也有写作开字的,东到亢父就是那条路。瓠河之北又有成嘟城。《 春秋》 隐公五年(前7 " 18 ) ,邱入侵卫国。京相潘说:东郡凛丘县南三十里有郁都旧城。褚先生说:汉时把这地方封给金安上,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城毁。抓河又往东流经黎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黎治。孟康说:今天叫黎阳。薛攒说:按黎阳在魏郡,不是黎县。人们称为黎侯城,从前黎侯寄寓于卫。《 诗经》 所谓:为什么在泥中?毛亨说:泥中,是城邑名,可能就是此城。土地低洼,城建在小土丘上,是魏淮阳郡的治所。瓠河又往东流经底县旧城南边,据《 地理志》 ,这是济阴郡的属县。褚先生说:汉武帝将这地方封给金日禅,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万岁。人们现在还称万岁亭。瓠河又往东流经郸城南边,《 春秋左传)) :成公十六年(前575 ) ,成公从沙随回来,逗留在郸城。京相潘说:《 公羊传》 写作运字,现在东郡凛丘县东八十里有旧运城,就是此城。
又往北流过东郡范县东北,称为济渠,与将渠汇合,
瓠河从运城开始向东北流,经过范县,与济、淮支渠汇合。旧渠道上流在乘氏县承接济读,往北流经范县,从左面接纳了瓠读,因此《 水经》 里有济渠的名称。瓠河又北流,与将渠汇合。将渠上流在范县西北引入河水,.往东南流经秦亭南边。杜预《 释地》 说:东平范县西北有个秦亭。将渠又往东南流经范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建睦。汉朝兴平年间(194 一195 ) ,靳允任范令,曹太祖东征,在徐州攻打陶谦,张邀去迎接吕布,郡县都起来响应。程星劝靳允说:您必须固守范县,我守东阿,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像田单那样的功业了。指的就是此城。将渠又往东流,与济渠汇合。自此以下,渠道通称将渠,往北流经范城东边,民间又称赵沟,这是不对的。
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东边,
瓠河旧道又往东北流,左边与将渠支读汇合,支读上源在范县承接将渠,往东北流经范县北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城南边,然后东流注入瓠河旧道。旧河道又往北流经东阿县旧城东边。《 春秋经》 记载,冬天,和齐侯在柯会盟。《 左传》 说:冬天,在柯会盟才与齐讲和。杜预说:东阿就是柯邑。按《 国语》 ,曹沫手持匕首,要挟齐桓公,就在这里收回遂邑。
又往东北流过临邑县西边,又往东北流过往平县东边,称为邓里渠。
从宣房以下,将渠以上不再有水。将渠以下的水,上口由河水导入,从此以北,称邓里渠。
又往东北流过祝阿县,称为济渠。
河水从四读口分支流出,叫济水。济水二读汇合,然后东流注入祝阿县。
又往东北流,到了梁邹县西边,分为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