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只是光光的黄石而己,只有刀剑的痕迹还十分逼真。至于天子之剑,所谓以燕为锋,以代为刃,以魏为柄,以齐为错,其实与今天的剑并没有什么不同,用蜡把剑痕印下来,一看就知道是人工制作的。在这里向西可以看见胡公陵,就是孙畅之所说的,青州刺史傅弘仁声称发现铜棺隶书的地方。浊水又往东北流经东阳城北面,往东北流,与长沙水汇合。长沙水发源于逢山北面的小土山上,世人称为阳水,往东北流经广县旧城西面,这里过去是青州刺史的治所,也称青州城。阳水又往东北流,石井水注入。石井水发源于南山,山顶敞开,望去像门似的,俗称此山为譬头山。水往北流,注入一日大井,此井靠近广城东侧,三面石块堆垒,深达四丈有余。水流汹涌成为瀑布一泻而下,轰隆的声音震撼山谷。这种惊天动地的水势,如同大河一样,北流注入阳水。我生长在东齐,曾远游于瀑布下面,中间阔别多年,后来又因公事重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赋诗抒怀,整日嬉游。作客他乡,能偕好友畅游真是莫大的慰藉了。只是此水时通时断,令人遗憾而已。阳水往东流经旧七级寺禅房南,水北佛殿周围遍布长廊,楼阁弯弯曲曲地相连接。林边疏疏落落地排列着些蒲团,摆着些锡杖钵盂。这就是所谓严谨持重的僧人,远遁山林的禅栖生活。阳水又往东流经东阳城东南,此城是义熙年间( 405 - 418 ) ,晋朝青州刺史羊穆之所筑。因为城在阳水之北,所以称为东阳城,这是因为人们把浊水称为西阳水的缘故。水流也时常有断有通,确实很灵。从前宋时,这条水断后重又通了,刘晃为此作了一篇《 通津赋》 。魏太和年间(477 一499 ) ,水又干涸了,断流了好几年,先父升任青州刺史,上任不到一年,水又畅通了,一江碧水映着山的倒影,真是所谓幽谷水涸又满,枯泉断后再流了。海岱的文士又赞颂起水流复通了。平昌老人孙道相作颂词说渭肠条淹泉水呀,枯竭已超过三年。献尽璧玉祈祷,供尽牛羊祭天,水因圣明天子而来,天道随盛衰而变。又有一位河间的老人赵疑也作颂词说:推行教化还不满一年,恩泽已遍及四方,枯竭的源流把波澜扬起,干涸的死河把肢塘涤荡。北海郭钦说:前朝暴政河断流,我皇英明水满江。但颂词很多,文字烦冗,难以一一抄录。阳水又转而北流,经过汉朝城阳景王刘章庙东,向东注入巨洋。后来人们把水堵断,使它北流注入浊水,当时人们通称浊水为阳水,所以又有南阳水,北阳水的说法。两条水混流后,世人称为长沙水,也有人通称为绳水的。所以晏漠、伏深写的《 齐记》 都说:东阳城既然在绳水之阳,那就应称绳阳城了。这说法是不对的。世人又称阳水为洋水,我查考过许多典籍,都说洋水发源于临朐县,而阳水却发源于广县,两县虽然相邻,但山川土地是不同的,实际如何,还是个疑问。浊水又往北流经减士台西面,又往北流经益城西面,最后往北注入巨淀。《 地理志》 说:广县的为山是浊水的发源地,往东北流,到广饶注入巨淀。巨淀右边,又有女水注入,女水发源于东安平县的蛇头山。《 从征记》 说:女水西面有桓公墓,非常高大,周围七十余丈,高四丈,中间的圆形坟垄周围二十余丈,高七丈,另一座小墓周围七丈。这两座坟,晏漠说:根据《 陵记》 规定,是不合葬礼的,桓公是是按照传统礼仪安葬的,与他母亲同墓而异坟,伏深也不清楚。墓东山下的女水原有桓公祠,是侍其衡奏请魏武王而修建的。他说:近日路过齐国城郊,瞻仰桓公坟墓,墓在南山边,请为他立祠,让孤魂有所依托。郭缘生《 续征记》 说:齐桓公墓在齐城南二十里,坟墓顺山势而筑,大墓东边有女水,有人说齐植公女儿的坟墓在此水上,因此有女水之名。女水引水往东北流,非常神灵。教化大兴就会有水,政治苛酷水源就枯竭。南燕建平六年(405 ) ,水突然千涸,玄明(慕容德字)很厌恶这不吉之兆,卧病而死,南燕太上四年( 408 ) ,女水又枯竭了,慕容超也很感厌恶,燕于是亡国。女水往东北流经东安平县旧城南面。《 续述征记》 说:女水流到安平城南,潜入地下流了十五里,然后又流出,向北注入阳水。安平城是从前的都亭。《 春秋》 ,鲁庄公三年(前691 ) ,纪季从都到了齐国。《 公羊传》 说:纪季是什么人?是纪侯的弟弟。因他能坦诚认罪,请求以娜供奉五座祠庙的祭祀。这里是田成子单的旧城邑。后来立为县。因博陵有个安平县,所以把这里称东安平。世祖建武七年(31 ) ,把这里封给蓄川王的儿子刘茂,立为侯国。女水又流经东安平县东面,往东北流经垄丘东面,往东北注入巨淀。《 地理志》 说:冤头山是女水的发源地,往东北流到临淄注入巨淀,又往北流,叫马车读,北流与淄水汇合,又往北流,时、绳水注入。时水发源于齐城西北二十五里,平地涌出泉水,就是如水,也称源水,因水色黑,民间又称为黑水。时水往西北流经黄山东面,又往北流经愚山东面,有愚公墓。时水又拐弯流经杜山北面,有愚公谷。齐桓公时,愚公隐居在这山谷中,有个邻居认为他的马是自己的,愚公就把马给他。这座山就是与杜山相连的山冈,因为这人样子傻乎乎的,所以称他为愚公。时水上有一座石桥,因而也称水为石梁水。这里又有清水注入。溃水出自时水以东,距临淄城十八里,这地方就是所谓渲中,民间把清水称为宿留水,往西北流,注入时水。孟子离开齐国时,住宿三夜后才走出渣地,因此民间改名为宿留水。水的南面、山的西面有王歇墓,从前乐毅攻打齐国,因王歇有德而封他,王歇不肯接受,自溢而死。水旁有一片农田,引水灌溉的痕迹还看得出来。时水又往西北流经西安县旧城南面,这里原是渠丘,是齐国大夫雍凛的封邑。王莽时改名为东宁。时水又往西流,到石洋堰分为两条,分水口称为石洋日,支流往西北流搏公梁邹注入济水。时水又往北流经西安城西面,又往北流,京水、系水注入。系水发源于齐城西南,民间称为寒泉,往东北流过申门西。京相潘、杜预都说:申门就是齐城南面西头的第一道城门。那里有个申池。从前齐鳃公游申池,丙终歇、阎职两人在竹林中杀害了他,今天的申池已不像当年的样子了,但水旁还有一小片竹木林,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左思《 齐都赋》 注说:申池在海滨,是齐国的大泽。我查考过《 春秋》 :襄公十八年(前55 劝,晋国进攻齐国,十二月戊戌日,砍伐了雍门外的篙草;己亥卜焚烧了雍门,壬寅日,焚烧东北两边的外城,甲辰日,向东侵入到潍水,向南侵入到沂水,却未提及向北攻掠到大海。况且晋献子是个逞强斗勇而不怕死的人,怎么可能只在海湾糟蹋一片草木,却不去惩罚仇敌呢?此外当时正值炎夏酷暑,不是远游的时节,鳃公被杀,是由于他微服出行在近郊遇害。左氏舍近举远,查考史实,他弄错了。杜预的话却有依据。系水沿着城旁向北流经阳门西面,水岸上有一处从前筑土隆起的地方,就是所谓齐国的樱下。战国的时候,因为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如邹衍、淳于凳、田骄、接子、慎到等七十六人,都被赐给宅第,并封为上大夫。他们不管政事,而专事著作立论。因此齐国援下学士重又兴盛起来,人数达几百人。刘向《 别录》 认为,税是齐都城门名,高谈阔论的文士定期会聚在樱门下,所以称援下。《 郑志》 说:张逸读了《 书赞》 间郑玄道:我们的先师棘卞生是什么时候人?郑玄回答说:棘下是齐国田氏时有学问的人会聚的地方。齐国人所称的棘下生,是没有一二一定的人的。我查考过《 左传》 ,昭公二十二年(前520 ) ,营子到了齐国,在稠门外会盟。汉朝把叔孙通封为博士,称为樱嗣君。《 史记音义》 说:想让他继承齐国樱下的遗风。然而,棘下又是鲁城内的地名。《 左传》 ,定公八年(前502 ) ,阳虎威逼定公征伐孟氏,从上东门攻入城内,两军在南门内交战,又在棘下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