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了解索洛维茨,所以听到这话不免到惊奇,心想:这位被迫害的诗人是在怎样激昂慷慨的情况下,在怎样的绝望中,决定抛弃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而宁肯请求去索洛维茨群岛的呢?…
这就是放(既完全迁移
故地并捆住两脚
行安置在某
的
放)所
有的那
森森的力量。古代统治者早已认识到这
力量,奥维德早已尝到过它的滋味了。
但是,即使这样的、我们现在看来过分优待的、既不受饥寒、也没有生命威胁的放,对当时的
放者来说却有时还是难以忍受的。许多革命者在回忆录中谈到他们离开监狱——离开那不愁没有面包吃的、温
的、不受风
雨打的、有充分时间钻研学问并
行党派争吵的监狱——而改为
放时有多么难过,因为到了
放地他们就不得不在人地两生的情况下自己考虑吃住问题了。至于那些不须自己张罗吃住的人,(据费-柯思说)则更是苦恼,因为他们
到“可怕的无所事事…最可怕的是人们只好什么事也不
”正因为如此,某些人才开始钻研科学,有些人想法去赚钱,
买卖,有些人则在绝望之余饮酒作乐,潦倒终生。
那是空虚,是惆怅,是毫无生活气息的生活。
对拉季舍夫的放算得了什么?他在乌斯特伊利姆斯克村里购置了一所H层木结构小楼;(顺便指
:他只用了十卢布!)同自己的小孩
和妻妹住在那里,妻妹这时已代替他的妻
。谁也没想
迫他去劳动,他完全自由地生活,并且可以在整个伊利姆斯克专区内自由活动。把普希金
放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算得了什么?这一
现在许多去那里参观过的人已经有所了解。其他许多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的
放也大致如此:屠格涅夫去斯
斯科耶-鲁托维诺沃,阿克萨科夫(
据他自己的选择)去瓦尔瓦里诺。特鲁别茨科伊还在涅尔琴斯克(尼布楚)苦役营时就同妻
住在一起(还生了一个儿
),几年后他又被
放到伊尔库茨克时,他们家在那里买了一所很大的宅院,有自家的车
、仆人,他还替孩
们雇佣法国人当家
教师(当时的司法思想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认清“人民敌人”并没收其全
财产的程度)。
放到诺夫哥罗德的赫尔岑,由于他在省里的地位,警察局长还得向他报告一(作。
但是,怎么会无所事事呢?当地居民并没有为无所事事叫苦嘛!当地居民每天得忙到晚上才能稍微直一直腰呀!因此,确切说,是因为这些
刑犯的活动土壤和久已习惯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断了
,丧失了与生活的联系。
由于刑犯才变成激
城市的。而在米努辛斯克市
刑犯竟然以
尔
扬诺夫博
馆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十分有威信的积极分
集团,毫不理会当局的限制。他们不仅畅通无阻地建立了全俄
的“安置收容网”以帮助逃亡者(我们已经谈过那个时期多么容易逃亡),而且还指导米努辛斯克市公开的“维特”委员会的活动,即使契柯夫确曾
叹地说过萨哈林岛上对刑事犯实行的制度是“以最庸俗的形式回到了农
制”那么,对于政治犯的
放也是无论如何不能这么说的,自古以来直到最后的沙皇俄国都没有这么
。及至二十世纪初期,俄国政府对政治犯实行的所谓“行政
放”已经完全有名无实,几乎不能称为惩罚了,那只是一
空
的、“衰败老朽的办法”“只能证明政府自己无能”(古奇科夫语)。因此,一九0六年斯托雷平便采取措施完全取消了这
放。
光辉的革命应该是永远扫除各迫害工
的。
放当然也应该列在
这宽厚的
放政策不仅仅适用于那些赫赫有名的人
。甚至到了二十世纪。还有许多革命党人和对社会不满的分
受过这
宽厚的
放,特别是布尔什维克,所以他们
本不怕
放。已经从
放中逃跑过四次的斯大林,又第五次被
放到…沃洛格达去了。瓦季姆-波德别尔斯基由于发表激烈的反政府文章而被
放…是从唐波夫
放到左近的萨拉托夫!看,有多么残酷!何况在萨拉托夫当然不会有人
迫他劳动。
记者尼古拉-纳杰日金只经过两年的放生活就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兴趣,甚至变成了沙皇宝座前的忠实
仆。豪
而放
不羁的缅希科夫一七二七年被
放到别廖佐沃,他就在那里修了一座教堂,同当地居民在教堂里议论尘世的空虚,蓄起了胡须,穿起普通的长袍,不到两年便死去了。在我们看来,拉季舍夫那
自由自在的
放生活算什么负担,有什么难以忍受的呢?可是后来当他在俄国受到第二次
放威胁时,却吓得自杀了。而普希金住在他的原籍——那个人间天堂般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里,看来像是上帝安排的好日
,满可以过下去,可是他在一八二四年十月写给茹科夫斯基的信里却说:“帮助我离开这里(指
放地——作者注)吧,哪怕去要
监狱也行,去索洛维茨的修
院监狱也行!”而且这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他写给省长的信里也曾请求把
放刑改为去要
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