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何制酒卻未明言。在惠州他造了桂酒,而且生平第一次品嘗中國南方的特產"酒子"。酒子是在米酒還未曾充分發酵時取出來的,所以其中酒精成分甚少,實際上有些像稍帶酸味的啤酒。有一次,在一首詩前的小序中他說他一面濾酒,一面喝個不停,直到醉得不省人事。在給朋友的一封信裏,他說了"真一酒"的做法。這種酒是白麵粉、糯米、清例的泉水這神聖的三一體之精華,做成之后,酒色如玉。上等麵粉展釀粉,揉成面鞠餅,掛起來幹兩個月;然后煮上一斗米,在取出之后用水沖淨,晾乾;再拿三兩翻餅,軋成細粉,與米和勻,放入甕中,壓擠極緊,中間留一圓錐形小坑,在中間低處流出酒液時,把剛才留下的一部分卻粉灑在中間低處。等酒液已經夠多,把壓緊的米切開,放入新煮好的米,其比例為一鬥舊米加入三升新米,再加進兩碗開水,過了大約三天到五天,便釀成了六升的好酒。但是時間的長短,也要看天氣如何而定。在熱天,酵母要減少半兩。
說公道話,蘇東坡在做酒方面,只是個外行中的內行,而不是個真正內行。做酒只是他的業餘嗜好而已。在他去世之后,過和邁兩個兒子常被人問到他父親做各種酒的方法,尤其是在蘇東坡詩和書信中常提到的桂酒。兩個兒子都大笑。二子過說:"先父只是喜歡試驗罷了,他只試過一兩次。桂酒嘗來猶如屠蘇酒。"蘇東坡大概是太性急,不能契而不舍研究個透徹。據說嘗過他在黃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幾次腹瀉。
在哲宗紹聖三年(一0九五)四月十九日,他的堂妹去世。真是不幸,她的名字始終未能傳下來,蘇東坡只是稱她"堂妹",或"小二娘"。她丈夫寫給蘇東坡的信報告這個噩耗,竟走了三個月。蘇東坡對堂妹的鍾愛並未少減,這一點在幾年前他寫信給一個親戚,可以證明,因為那封信裏他說一次旅行時未能到常州去看她,始終引以為憾。在最后一年,她與丈夫顯然是遷到蘇東坡為官的定州去居住。她丈夫柳仲遠,是一個方正的貧儒,並未考中科舉,但甚喜收藏字畫。蘇東坡在京都時,他曾去拜望蘇東坡,蘇東坡曾以書畫相贈。蘇東坡在給程之才的信裏,提到堂妹的死訊,說自己"情懷割裂",在給堂妹的兒子的信裏,也說"此心如割"。用這類說法表示傷懷,在中文裏雖非什麼特殊,但所表示的仍是很深的傷懷。
他為堂妹寫的祭文,顯然是得到噩耗之后寫的,這篇祭文頗有真誠感觸,顯示出一往情深之致。文中說,他祖父所有的孫子,只有四個尚在。那四個是東坡、子由、子安(他伯父之子,在家鄉為弟兄們照料祖瑩),另一個便是這位堂妹。說她"慈孝溫文,事姑如母,敬夫如賓"。隨后談到私人的感受。他盼她的兩個兒子能長大成人,能夠光耀門媚。祭文上說:"一秀不實,何辜于神,謂當百年,觀此勝振。雲何俯仰,一螫再呻。救藥靡及,庵為空雲。萬里海涯,百日計聞。柑棺何在,夢淚儒茵。長號北風,寓此一搏。"
一年之后,她丈夫也去世,靈樞南運至靖江附近的老家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