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以糾正,他不會坐視不顧。紹聖三年正月元旦,博羅大火,使蘇東坡大為震驚。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對無家可歸的百姓都有救濟,臨時搭有篷帳供災民居住,並嚴防搶劫。官家衙署完全焚毀,全需重建。蘇東坡恐怕那些官衙的積弊惡習又要發生。他怕官方在重建此一城鎮時,又要乘機剝削人民,而地方政府會徵用物資民工。他建議程之才令當地政府在市場公開購買,禁止徵集民間物資,徵用民工。他指出來,否則"害民又甚于火災"。
他站在惠州街上,看到使他十分痛心的事。看見農夫滿車裝著穀子去向當地政府繳納捐稅。因為豐收,穀價下跌,政府拒絕收取穀子。這正是蘇東坡要管的事。他一探詢,才知道政府要的是現款,因為穀價太低。農民必須在低價市場將穀子賣出,才能得到現款,可是農民須要繳納的捐稅現款卻按糧價高時計算。結果,農民欠一個糧稅,卻得賣兩鬥穀子才夠繳納。蘇東坡給程之才寫了一封長信,內容雄辯滔滔,言詞峻切,就仿佛以前上皇太后的表章一樣,這樣把此衙署積弊揭發無遺,指為向農民純然勒索。他請程之才和當地的稅吏和運輸官舉行一次會議,並建議當地政府當依穀物市價向農民徵稅。數月之后,他聽說那三位官員已經決定向朝廷聯合呈請,他十分高興。
他現在開始關心惠州城的諸種改善革新事宜。他還是一秉過去喜愛建設的天性,經過與程之才、幾位太守與縣令會商,建築了兩座橋,一個在河上,一個在惠州湖上。為興建這兩座橋,子由的太太捐出不少朝廷當年賞賜她的金幣。在忙于進行這項工程時,他又做了另外一件事,特別受地方居民的敬仰,就是把無主野墳的骸骨重建一大家埋葬之。重新安葬之后,他寫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無名死者。他相信,那些死者不是平民,便是兵卒。他頗以那些骸骨有些殘缺不完,必須合葬為歉,只希望那些陰魂和睦相處,猶如一個大家庭一樣。他又在城西修了一座放生池。這純然是佛教思想,其基本觀念是輪回思想,相信那些魚也許前生是人身。魚類一放入此一放生池內,則生命安全無虞。那個池塘即名為"蘇東坡放生池",直到清末,當地士紳百姓,還保持在節慶之日,去買魚放生的風俗。
他常對做些小事感到興趣。一件新奇的東西,在幾年之前很使他著迷,那時他正貶滴在黃州,那件東西叫做"浮馬",是插秧用的。插秧是累得腰酸腿疼的事,農夫必須在水田中涉水而行,整天彎著腰肢勞做。浮馬就像在水面飄浮的一隻小船,農人可以坐在上面插秧,用腿當做槳移動,馬頭正好用來盛稻秧。這種東西既可使工作進行快速,又可以節省勞力。他想把這種東西向南方推廣應用。他對此事非常熱心,在給朋友的信裏他多次提到。他給一位太守送行時,曾經告說他要推廣浮馬的應用,並且說,為太守成功之道,在于"使民不畏吏"。
蘇東坡既已失去權力地位,又為當政者所不喜,壯年時致君于堯舜與改變帝國之命運等雄心壯志,已不復當年氣概。如今只是惠州一國民而已,他的事也就是鄰居翟秀才和林太太的事,這位林太太是釀酒的,總是賒給他酒喝。他的朋友是道士吳復古、陸惟謙,和羅浮的僧人。他在學者、太守、縣令之中,也有不少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