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东西,更值得珍惜和珍藏的,不是吗?”
“也许是,但谁关心。有几个老百姓想要知道城隍庙的石狮子有多少岁年龄?他们喜欢看到的是和自己生活贴近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不是没有,咱们杂志主旋律的稿子也很多呀,头题从来都是正面稿件…”
“捐眼换肾那些?”我闷闷“可是那些血淋淋的煽情一样让人不消化呢。”
“那才刺激呀。”主编亲切地拍拍我的肩“你年轻,有干劲,想创新,这是好的。但纪实风格是咱们杂志的特色,是多年的实践得出来的经验,是发行的保证。没有发行量,再美好的理想也是空谈,知道吗?”
“知道了。”我灰溜溜地答应着,再不敢以正义自命,替天行道。
主编呵呵地笑了:“小唐,你虽然是个新人,可是前途不可限量。上个月,你是咱们编辑部上稿量最大的,尤其那篇关于明星恋爱的是是非非,真不错。好好干,我对你很有信心。知道吗?”
“知道。”这次我答得响亮多了,因为清楚地意识到所谓“上稿量最大”意味的是什么。
自从以版面计算工资后,编辑之间的竞争明显激烈。文人相轻本就是千古积习,更何况记者编辑还不能算纯粹的文人,而且编辑部搬出竞争上稿的法宝,无异于有你没我,你死我活,同事之间的笑容更加虚伪,仇视却是如假包换。
所以只要没事,我总是懒得在办公室多呆,乐得让出时间位置给那些乐衷拍马的人觑准机会舞其长袖去,自己则每天挟了相机四处采访娱乐花边,虽然情调不高,毕竟无碍健康。
渐渐与各影视公司混得烂熟。
导演戏谑:“其实唐小姐眉清目秀,如果肯演戏,何必采访人家,自己就是现成的大明星。”
说得我心动起来,便也想客串一回,过一把戏瘾。
导演答得爽快:“好呀,最近有个电视电影的本子,青春片,讲大学生的,你年龄正合适,就演女班长好了。”
但是本子拿到手,才发现统共三句对白。
“我叫张洁,暂代班长。”
“没关系,你睡下铺好了。”
“老师好。”
完了。
制片还要开我开玩笑:“还有名有姓的,不错了呢。”
不错,主角好过配角,配角好过龙套,龙套里有名字的好过没名字的,没名字中露正脸的又好过侧脸的…一个半小时的片子里,人物早被分了三六九等,等级森严,羡慕不来。
我于是为了三句台词辗转反侧,想方设法出奇制胜,硬要从平凡中见出不凡来。
到了演出那天,我对着镜头露出璨然一笑:“我叫张洁。”
微微停顿,欲语还休,谦虚中露出骄傲“暂代班长。”
导演说:“好!”居然一次过,我颇为得意,走到一旁看别人继续表演。
这件事除了黛儿我没有告诉其他人,通场三句台词,小到不能再小的角色,有何颜面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