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年表》 说: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 ) ,把这里封给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彭祖,立为侯国。建安年间(196 一220 ) ,魏武帝就在这城中俘获袁谭。清河又往北流经北皮城东面,在左边汇合淖沱别河旧道,汇流处叫合口。《 地理风俗记》 说: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就是此城。又往东北流过浮阳县西边,
清河往东北流,浮水旧河道在这里分出。按《 史记》 这是赵国的南部边界,有浮水流出。浮水在南,但这里却叫浮阳,大概是因为浮水出入的水流,同流与逆流的水互相混并,清河和漳河这两条水,又循河水的旧道而流,浮水的遗迹又是从这里分出的,所以该县也就有了浮阳之名了。浮水上口在浮阳县境内引入清河水。往东北流经高城县苑乡城北面,又往东流经章武县老城北面,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 ) ,把这里封给孝文帝皇后弟弟窦广国,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桓章,晋泰(太)始年间(265 ? 274 )设立章武郡,治所就在这里。浮水旧河又往东流经筐山北面。《 魏土地记》 说:高成东北五十里有筐山,长七里。浮水又往东北流经柳县老城南面。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这里封给齐孝王的儿子刘阳,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高成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从前是县。世人称为辟亭,不对。浮水又往东北流经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流注入大海。应动说:浮阳县,浮水发源在这里,流入大海,潮汐涨落每天两次。现在沟里不再有水了。清河又北流,分为两条,往东分出的支流,又称为浮读。清河又往北流经浮阳县老城西面,这就是王莽的浮城。建武十五年(39 )把这里改封给晓骑将军平乡侯刘欲,立为侯国,是浮阳郡的治所。又往东北流,淖沱别读注入,汇流处称为合口。
又往东北流过渗邑北边,秽水由此流出。
又往东北流过乡邑南边,清河又东流,分为两条。支流从右岸分出,往东流经汉武帝故台北面。《 魏土地记》 说:章武县东边一百里有武帝台,台有南北两座,相距六十里。台基高六十丈,民间相传,这是汉武帝在东方巡察海上时所筑。又东流注入大海。清河又往东北流经纷姑邑南边,俗称新城,不对。
又往东北流过穷河邑南边,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穷河邑南边,俗称三女城,不对;往东北到了泉州县,北流注入淖沱水。《 水经》 说:筒沟往东南流到泉州县,与清河汇合,从这里起的下流是派河的尾端。又东流,泉州渠在这里分出。
又往东北流过漂榆邑,注人大海。
清河又往东流经漂愉邑老城南面,俗称角飞城。《 赵记》 说:石勒派王述在角飞煮盐,就是漂榆城的别名。《 魏土地记》 说: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边到漂榆县为止,东边靠着大海,老百姓都用海水煮盐,以制盐为业,说的就是此城。清河就在这里流入大海。
荡水发源于河内荡阴县西山东边,
荡水发源于县西的石尚山,泉水流经老县城南面,该县就是按水来取名的。晋朝讨伐成都王颖,惠帝就在此水南岸打了败仗。卢琳《 四王起事》 说:惠帝征讨成都王颖,打了败仗,当时抬轿子的司马有八人,轿子还抬在肩上,兵士就一拥而上,把抬轿的人杀了。轿子落地,惠帝也中了三箭,受了伤,百官都纷纷逃散了,只有侍中稽绍扶着惠帝。士兵向他举起刀枪。惠帝说:这是我的官员,不要伤害他。士兵们说:我们接受了皇太弟的命令,只是不能冒犯陛下一人罢了。于是就把他杀了,他的血溅污了惠帝的衣袖。后来人们要给他洗衣,惠帝说:这是稽侍中的血,不要洗。这地方就是秸延祖丧命的地方。
又往东北流到内黄县,注人黄泽。
羡水发源于荡阴西北的韩大牛泉。《 地理志》 说:内黄县的西山,是美水的发源地。美水又往东流经韩附壁北面,又往东流经姜城北面,这就是旧时的美里。《 史记音义》 说:墉里在荡阴县。《 广雅卜墉,就是牢狱。夏叫夏台,殷叫羡里,周叫图圈,都是监狱。从前殷封听了崇侯虎的话,把西伯拘禁在这里。散宜生、南宫括去见文王,文王于是发展了《 易经》 ,借以卜知吉凶始终的道理。羡城北面,水流积聚成潭,方圆十余步,深一丈,东流到内黄,与防水汇合。防水发源于西山的马头涧,往东流经防城北面,卢湛《 征艰赋》 所说的越过了防,就是防城。水往东南流,注入赘水,又往东流过黄泽,注入荡水。《 地理志》 说:羡水到内黄注入荡水。荡水又东流,与长沙沟水汇合。长沙沟水发源于黑山的北谷,往东流经晋鄙老城堡北面,称为晋鄙城,又叫魏将城。从前魏公子无忌,就在这里虚托王命夺取了晋鄙的军权,所以班叔皮《 游居赋》 说:途经荡阴而凭吊晋鄙,责难公子有失臣节。水又往东流,称为宜师沟。又往东流过荡阴县南面;又往东流过枉人山,往东北流到内黄县,向右边注入荡水,又叫黄雀沟。这条水到了夏秋二季就会泛滥,冬春时又干涸。荡水又往东流经内黄城南面,往东注入白沟。陈留有外黄,所以这里称内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