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又东流,绕过新丰坞,然后又往东奔去。往东北流过获嘉县北边,
《 汉书》 说越国承相吕嘉谋反,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 ,巡察汲县中乡,获得吕嘉的头颅,因此叫获嘉县。后汉时把这里封给侍中冯石,立为侯国。获嘉县老城西有汉时桂阳太守赵越墓,坟墓北面有石碑。赵越字彦善,本县人,历任桂阳郡太守,五官将,尚书仆射,因为父母丧亡,守孝三年期满后,任命为河南尹,建宁年间亡故。石碑东面又有一块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石羊、石虎,都破碎毁坏了,无可记述。清水又往东绕过新乐城,城在获嘉县老城东北,就是汲县的新中乡。
又往东流过汲县北边,汲县是旧时汲郡的治所,晋太康年间(280 一289 )设置。城西北有石夹水,水深流急,人们也称为播溪,说太公曾在这里垂钓过。城中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文上说:太公望是河内汲县人。县人前会稽太守杜宣告诉县令崔缓说:太公本来生于汲,故居现在还保留着。您和高氏、国氏都是太公的后代,经传中都有记载,现在您来到这里,应当摆正太公位置,以宏扬尊祖的传统。于是国老王喜、廷椽郑笃、功曹那勤等都说:确实理当如此。就立坛建祠,安置神位。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旁高耸的丛林,秀丽的树木,郁郁葱葱非常茂盛,据当地相传,这里就是太公的故居。晋太康年间,范阳卢无忌在汲县当县令,曾在那里立碑。太公为避封王乱国,隐于市上从事屠宰,躲到水边去钓鱼,何必非要渭水之滨,一然后又是播溪呢?只要能舒畅高远的情怀,一弯曲水也就够了。播溪是指这里,那是无可置疑的了。清水又往东从一座老石桥下流过。石桥原来横跨于水面上,后来桥石崩塌,只留下一个遗址了。清水又东流,与仓水汇合。仓水发源于西北的方山,山的西边有仓谷,山谷里有仓玉、氓石,因而得名。水往东南流,潜入地下,又往东南重新冒出,俗称雹水,往东南流过姆野。从朝歌以南,南到清水,地势平坦,包括大片的水田和沼泽,全都是姆野地区。《 郡国志》 说:朝歌以南有牧野。《 竹书纪年》 说:周武王率领西方夷族诸侯讨伐殷封,在姆野打败了他。《 诗经》 里说:姆野宽广坦荡,檀木车呀多堂皇!那里有殷朝大夫比干墓,坟前刻石用隶书题着: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载就只有这么几个字,也不知是谁立的,现在碑也断了。太和年间(477 一499 ) ,高祖孝文皇帝到南方巡察,亲临比干墓,举行祭扫,并刻石立碑,放置在墓道上。雹水又往东南注入清水。清水又往东南流经合城南面,这就是旧时的三会亭,因为淇水、清水在这里与河水汇合,所以得名。清水又转弯往南流过凤皇台东北,往南流去。
又往东流注人河水。
清水入河处叫清口,也就是淇河口,这是因为两水互相通称的缘故。《 地理志》 说:清河水发源于内黄县南边,清河并没有水流到内黄来,流过来的实际上只有这条淇水。因为河水改道南流,清水的河道也移徙了,汇流的水路断了,但地名却留了下来,所以东川有清河的名称,相承不绝。曹操开凿白沟,阻挡水道使向北流。方才恢复了旧水道。
沁水发源于上党涅县渴庚山,沁水就是涅水。也有人说是发源于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有三个源头一同泻入深涧中。又南流,汇合了三条水,这些泉水涂涂地从左右近旁的山溪中流出,参差错落地从两边注入沁水。往南流过谷远县东边,又往南流过隋氏县东边,
谷远县就是王莽的谷近。沁水又往南流经崎氏县老城东边。刘聪任命詹事鲁蒜为冀州太守,治所就在这里。沁水又往南流过陆氏关,又往南与最晶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东北的巨骏山,从高处滚滚地奔泻而下,冲着岩石发出轰响,人们就是以水声取名的。水往西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又南流,与秦川水汇合,秦川水发源于巨骏山东麓,带引了许多山溪,积聚成一条川流。又往西南流经端氏县旧城东边。从前韩、赵、魏分割了晋国,把晋国的国君贬迁到端氏县就是此县。水往南流,注入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