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水又一直流过武德县,往南流到荣阳县北边,往东南流,注入河水。从前学者也都说这条沟就是济渠,所以班固和阐姻也都说济水到武德注入河水。因为济水分出一条条的支流所到之处各有名称,也就兼有丹水的名目了。
淇水发源于河内隆虑县西边的大号山,《 山海经》 说:淇水发源于沮枷山。水从山边流出,轰隆隆地奔泻直下,冲激着横山。这座山峰顶合拢,山下却分开,大约不到六七十步,深涧里错杂地堆满巨石,洪涛骇狼,猛冲过来,犹如雷电似的迅猛,激得水花飞迸,飘散成一片檬潦的水雾。又往东北流,沾水注入。沾水发源于壶关县东边的沾台下,高耸的石壁,遮蔽了天空,泉流就发源于西北角,汇合了金谷水― .就是沾台的西溪,往东北流,汇合于沾水,又东流注入淇水。淇水又流经南罗J ! } ,又流过三罗城北面,往东北与女台水汇合。女台水发源于西北方的三女台下,往东北流,注入淇水。淇水又往东北流过淇阳川,流经石城西北。城在平原上,旁边有涧水流过,同时也靠近淇水。淇水又往东北流,西流水注入,西流水发源于东大岭脚下,往西流经石楼南面,在北陵的岩石上直垂下来,有如从极高处挂下的白练。这条水就是西流水。又往东流经冯都垒南边,人们称为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又东流出山,分为两条― 在两水相会处建了一道石堰,拦水引入白沟― 左边是苑水,右边是淇水。淇水从元甫城往东南流经朝歌县北面。《 竹书纪年》 :晋定公十八年(前494 ) ,淇水在旧时的卫断流,就指这地方。淇水又东流,右边汇合了泉源水。泉源水有两个源头,一条出自朝歌城西北,往东南流。有个老人一大清早想涉水过河,却踌躇着怕下水。封王询问随从,他为什么踌躇。随从说:老人骨髓枯干了,所以早晨怕冷。封王于是就在这里砍断他的腿,要看看他的骨髓。水往南流,折向东边,流经朝歌城南。《 晋书- 地道记》 说:朝歌是旧时的沫邑。《 诗经》 说:往哪儿采蒙莱?到沫的乡野。殷王武丁开始迁居到那里,成为殷的都城。封王的都城在《 禹贡- 冀州》 所说的大陆之野,就是这地方。封王作过糟丘、酒池,又有靡靡之音的新乐曲,把城邑称为朝歌。晋灼说:《 史记- 乐书》 载,封王作《 朝歌》 的乐曲,所谓朝歌,就是唱歌不合时宜。所以墨子听到了,讨厌那歌声,掉转车头就往回走,不肯打那座城里经过。《 论语- 比考俄》 说:城名叫朝歌,颜渊不肯在那里宿夜,七十弟子也把眼睛蒙起来,只有宰予一个人回头看,仲由踢了他一脚,使他跌下车来。宋均说:子路恼恨宰予回顾这不吉之地,所以用脚把他踢下车来。现在城内有殷时的鹿台,就是从前封王自己投身于火窟的地方。《 竹书纪年》 说:武王亲自在南单之台俘获了帝受辛,接受了天之大命。南单之台就是鹿台的异名,武王把封王的儿子武庚作为殷的遗民封于此城,把他的领地分成三区,即是邺、都、卫;派管叔、蔡叔、霍叔去辅佐他,这就是所谓三监。三监后来反叛,周镇压了他们,把那地方封给康叔,称为卫。箕子心中悲伤,假装疯狂,所以《 琴操》 中有一首《 箕子操》 ,他经过故都废墟时― 那是他的祖国啊!-一不禁悲从中来,因此作了《 麦秀歌》 。后来朝歌旧地归属晋国,位置在河水与淇水之间,战国时都属于赵国。当地男女都很淫荡,还有封王时的遗风。那里地势多险阻,盗寇很多,汉时派虞诩去当县令,朋友们都因那地方难治而去慰问他。虞诩说:要是不碰到盘曲的树根,错杂的枝节,怎么识别得出快刀来呢?水又东流,与左水汇合,称为马沟水。马沟水从朝歌城北流出,往东流,往南转弯,从城东流过。又东流与美沟汇合。美沟发源于朝歌西北的大岭脚下,东流穿过骆驼谷,在谷中曲曲折折地转了九十弯,所以民间有美沟的名目。沟水流经十二座崖,这些山崖间的泉流一处接着一处流下,涂涂的水声响个不停,与奔腾的水狼相激,回流又倒卷到深涧里。涧中堆积着成千成万的岩石,岩穴间水波激荡,变幻无穷,游人真会觉得目不暇接,无法描摹那奇幻的景象了。沟水往东流经朝歌城北边,又往东南流,注入马沟水,马沟水又往东南注入淇水,就是肥泉。所以《 卫诗》 说:我怀想着那肥泉,徒然发出长叹。毛亨《 注》 说:同出一个源头却流往不同的地方叫肥泉。《 尔雅》 说:流向相异而发源相同叫肥‘《 释名》 说:起初一同流出时,水还很少,但流向不同去处的支流却分散而多,就像肥起来似的。键为舍人说:水的发源不同,奔流汇合在一起叫肥。现在这条水就是发源相异而汇合为一水的。《 博物志》 称为澳水。《 诗经》 说:眺望着淇水的小湾,那篆竹是多么婀娜秀美!毛亨说:菜就是草草,竹就是编竹。汉武帝砍了淇园的竹木来堵塞河水的决口。寇询在河内做太守,在淇川砍竹,造了百余万支箭,以供应军用物资。现在找遍了淇川,却不再有这些东西了,只有草草和编竹与毛亨所注无异。毛亨又说:澳就是水湾的意思。郑玄也不认为是水流的源头,而张司空却独以为是注入淇水的水名,不知是否如此。然而这条水也就是《 诗经》 中所说的泉源之水。所以《 卫诗》 说:泉源在左边,淇水在右边。卫国的女子想回娘家,借水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说淇水的左右,是按水所注入的位置来定左右方向的。淇水又往南流过仿堰,就是旧淇水口;东流经黎阳县境,往南注入河水。《 地理志》 说:淇水发源于共县,东流到黎阳入河。《 沟恤志》 说:从遮害亭西流十八里到淇水口,汉朝建安九年(204 ) ,魏武王在水口放下大仿木筑成堰坝,拦截淇水往东流入白沟,以便通航运粮,所以当时人们把那地方称为仿头。所以卢湛《 征艰赋》 说:后面靠着大仿巨堰,深渠高堤。以后废毁了,到了魏熙平年间(516 一518 )才重新使它通水。旧渠道通过仿城北面,往东流出;今天渠道中已拆去旧坝,改筑新堰全用铁柱打下,也夹着使用木石。旧渠往南流经杭城西面,又南流分为两条水:一条南流注入清水,水流向下向上都可流通,河清水大时,就从这里开始往北倒灌入旧渠。一条往东流经仿城南边,往东汇合于莞口。苑水上流在元甫城西北承接淇水,从石堰东边,苑城西边,转弯流过城南,又往东南流过土军东北,有石头砌的旧水沟。从前有五条水分流,世人称为五穴口,现已合并,只有两条了:一条往西注入淇水,叫天井沟,一条流经土军以东,分出萝沟,东流注入白祀破。又向南分支,东流注入同山破,灌溉着七十余顷的田亩。这两片破塘相接处,就是台阴野。莞水往东南流入淇水。淇水右岸汇合了宿青旧渠,旧渠在黎山西北顿丘县遮害亭东边,接纳了河水。在与淇水的汇合处,筑了一道石堰拦截渠水,使渠水转向东北流。魏武帝开凿白沟,就是循着宿青旧渠加工开成的。所以苏代说:在宿青决个口,魏的虚和顿丘就完蛋了。指的就是此渠。淇水又往东北流,称为白沟,流经雍榆城南面。《 春秋》 :襄公二十三年(前550 ) ,叔孙豹去援救晋国,屯兵在雍榆,就指这地方。淇水又往北流经城东,往东北流经同山东边,又往东北流经帝誉墓西边,世人称为顿丘台,其实不是。《 皇览》 说:帝誉墓在东郡淮阳顿丘城南的台阴野。
又往北流经白祀山东边,流过广阳里,流经撷项墓西边,俗称殷王陵,也不是。《 帝王世纪》 说:撷项葬于东郡顿丘城南面,广阳里的大墓就是。淇水又向北弯,向西转,流经顿丘北边。所以阐驯说:顿丘在淇水以南。《 尔雅》 说:山只有一层的叫顿丘。《 释名》 说:一重就成为丘,上下没有大小的差别。《 诗经》 里说的:送你涉河过淇水,送到那顿丘的水边。魏把九原、西河、土军各地的胡人迁移出去,把土军胡人安置在顿丘旁边,所以地名也叫土军。又转弯流经顿丘县旧城西边,《 古文尚书》 以为这就是观的地方,因为太康的弟弟名为五观。《 竹书纪年》 :晋定公三十一年(前481 ) ,在顿丘筑城。《 皇览》 说:叫顿丘的来由,是因为城门名为顿丘道,世人又把它称为殷,这都不对。顿丘是因小丘而取名的,所以叫顿丘。淇水往东北流经枉人山以东,牵城以西。《 春秋左传》 :定公十四年(前496 ) ,定公在牵会见齐侯、卫侯。牵就指牵城。杜预说:黎阳东北有牵城,就是此城。淇水又往东北流经石柱冈,往东北流去。
往东流过内黄县南边称为白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