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若对量子力学不感到震惊,他就还没有真正懂得量子力学。
“确是如此。但还有更疯狂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我是怎么从那石棺中逃出来的吗?”说到此,宝庆仰天长呼了口气,像是为不久前的神奇脱逃而庆幸。
艾森想道出自己的那个发现,却又忍住了,摇摇头。
宝庆微微一笑:“是这样的,奉秦娥的梳妆盒带给我某种启发。你知道她曾经被‘祖灵’囚禁在石棺,她携带了一个定情信物梳妆盒。盒子受到‘神力’的影响,自然会表现出宏观波的性质。那么,那只蛤蟆从中飞出也就不难理解了。你明白了吗?”
艾森点点头,可他一时想不起那个该死的物理学家名字。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宝庆一字一板说“在位置与速度的测量精度上存在一个平衡,假如你想捕捉一个盒子里的电子,为了确定它的位置,你把盒子慢慢向里挤压,你会发现电子变得越来越疯狂,像患了幽闭症,在盒子四壁间撞来撞去,速度越来越大,变得难以预料。那么当普朗克常量变大许多,寻常的事物也能遭遇量子效应,比如蛤蟆,它通过一种惊奇的效应:量子隧道,跃出盒子。”
“所以你决定学习崂山道士穿墙而过?”艾森问。
“没错,海森堡还证明,在能量和时间的测量精度上也存在一个类似的平衡。也就是说,在足够短的时间尺度内,粒子的能量可能疯狂的涨落起伏。如果我能在极短的时间穿墙,我就有可能逾越它!于是我拼了命咬牙向墙撞去,现在看来…”他心有余悸的摸摸额头“我向真空‘借’到了能量。”
艾森感慨的想,以后物理这一科说什么也不能挂。他突又想到什么,不服气的问道:“如果说你从石棺里逃脱是依照你的‘波假设’,那你设计的逃跑路线简直是莫明其妙。你怎么知道那潭下面有一个豁口通往外界?”
“其实,在一千多年前,已经有一个探险者造访过奉家山。”
“谁?”
“一个打鱼的武陵人。有一次他在一条无名小溪里打渔,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桃花源记》啊。”艾森脱口而出。
“没错。你还能背下面的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艾森在背诵中似有大悟又困惑万分。
“怎么样?这路线图还详尽准确吧?”宝庆打趣说。
“这奉家山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艾森目瞪口呆。
“嬴季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避秦孝用商鞅之乱,不正合契吗?”
原来“秦时乱”不是指始皇暴政之乱,而指商鞅变法之乱啊。艾森恍然,却又半信半疑。桃花源不是乌托邦而真实存在的?这难以置信。
“如果陶渊明是用生花妙笔描绘一个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就没必要引入南阳高士刘子骥来为他的桃花源记佐证。刘子骥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艾森觉得有理。
宝庆于是又向艾森介绍了自己在奉氏谱牒中的发现:秦王族季昌效采药遗踪,率族人潜隐于此地易“秦”为“奉”的故事。
艾森唏嘘不已,再联想《桃花源记》的记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那按干涉波形布局的村落委实是俨然有致。他又问:“陶渊明是江西彭泽人,怎么会探得千里之外的奇闻呢?”
宝庆显然是用他的手机搜索过不少信息。他回答说:“1983年发现的《定山陶氏族谱》上载:一世陶侃公居饶州邵阳。陶渊明对与其祖籍邵阳毗邻的雪峰山中的世外奇事知晓不足为怪吧。况奉家山在古代便曾属于武陵辖区。”
“对了,你是怎么逃出来的?”宝庆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那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故事,说来话长。”艾森也故作高深。
宝庆愕然,难道艾森也有什么离奇的发现吗?
“其实,在你这个好使的脑袋思考这个世界的同时,我这愚笨的脑袋却在试图感悟这个世界。”艾森说“同样,我的启发也是来自一个盒子,窕儿还我的‘镜盒’,也就是罗盘盒。”
“哦?”宝庆想起来那天的情景。
“这个朱漆盒子可比我以前那个塑料盒子好玩多了,它的卯榫设计得相当奇特。它是斜向的,也就是说只有对角线方向的用力才能打开它。”
“这与石棺有什么联系吗?”
“我惊奇的发现,石棺也是这样设计的。这个逃生方法可比你头破血流的‘壮举’安全多了。”艾森调侃道。
宝庆讶异莫名,他无愧为推理高手,迅速把握了问题的关键:“你是说有人通过这个木盒向你暗示什么?是窕儿?不对,哑巴?”
“不错。”艾森说“在严密的监视中,他只得采取这等隐晦的方式启发我。事实上,他是此前从石棺中逃生的唯一活人。秦娥也曾通过量子隧道的方式逃脱出来,可是出来时她心力交瘁,精神崩溃,已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