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ens的不准确的发音;意为:“仆人在场”
礼拜日,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午夜十二点,莫斯科的欢乐嘎然而止。这天,统领府举行“follejournee”①;但是中等贵族因为很难有机会踏进公爵府邸,所以他们纷纷及早打听他们的熟人是否也将举行这样的follejournee。没有取得参加谢肉节最后一次狂欢会的机会的家庭,认为这是家门不幸。一家人只好整天孤单地呆在家中,在屋子里无所事事地踱来踱去,拿这样的想法来宽慰自己:这个礼拜天,其实就是四旬斋的开始,因为教堂里这一天就举行膜拜礼,诵读《主,生命的主宰》了。
①法语:“狂欢会”
从素食的礼拜一起,四旬斋的景象立即出现。各教堂钟声大作,彼呼此应,而且不知为什么显得特别沉郁。深夜一点光景,大街小巷几乎在片刻之间安静下来,连小贩也很少出来,出来的也只是专卖斋期食品的小贩;家家户户的宅子里飘散出大麻油的香气。总之,凡此种种好象向人们说:不必呆在莫斯科了!它能够给予的一切已经全拿走了!
就在礼拜一这天清早,母亲开始匆忙地收拾行装。她想不迟于礼拜三就走——吃完早中饭,立即动身,哪怕能赶上三一谢尔盖修道院的梅菲莫尼①的尾声也好。我们等待着从乡下派来接我们的大车;斯特列科夫受命到狩猎市场去采办乡下要用的物品,中午,他坐着大雪橇来了,车上载满了面粉、穆子和冻鱼。我们家里在四旬斋期间不吃荤食,父亲光吃蘑菇汤,只在报喜节②和复活节前的一个礼拜日他才肯吃鱼。现在又开始出现准备上莫斯科来时的那种忙乱。不断地响起砰砰的开门声;房间里放进了冷气,地没有打扫,地板上满是钉靴的痕迹;母亲和姐姐整天奔走着,连衣衫也没穿周正。只有父亲对大家的忙碌无动于衷,照常上教堂去做他的祷告。
①四旬斋第一周诵读安德烈-克利茨基的教律,谓之梅菲莫尼。
②据教会传说,天使于三月二十五日(旧债历)告知圣母谓伊将生耶稣,因此这一天被定为报喜节。
“大车到了!”下人报告母亲。
终于一切东西收拾停当,装好了车,礼拜三早上行了告别祈祷式。一清早斯特列科夫就等在前厅里,母亲给他下了最后一些命令。我们匆匆地吃完中饭,留下几个仆人和一辆大车去打扫房屋和运送余下的东西,便赶紧上路。
但是到三一修道院去的路很难走,尤其是在谢肉节来得晚的时候。道路坎坷不平,解冻天气,坑洼里有半坑是泥水。车子不得不缓缓行驶,加上全部旅程由自己家的马拉车,还得爱惜畜力,因此,走到离莫斯科仅仅十五俄里的大美吉厦村便第一次停下来休息。第二天也是每走十五俄里便打一次尖,所以直到礼拜五中午才到达三一修道院,这时大家已经给颠簸得头昏脑胀,筋疲力尽。
在三一镇,我们从车上拿下手提箱,又一次出现了在莫斯科时出门去参加晚会前的那番景象。“全莫斯科”都到这里来参加梅菲莫尼了,如果在众人面前丢了脸那是不可原谅的。她们穿上特制的非常华丽的“旅行”服装,坐在由歇过乏的马(一排四匹驿马)拉的轿车,向修道院驶去。教堂里挤得水泄不通,柯隆一马当先,大无畏地拐动臂肘,闯开一条通道,我们跟着他勉强挤进去。大殿的拱顶下响着“神是我们的保护者…”的祈祷文。父亲两手合十。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瞧,那是戈鲁波维茨基一家,那是古林一家,那是校洛市金一家——全来了!甚至麦歇奥布利雅申也在这儿——est-cepossible①!因此刚听到“散会”这最后两个字,整个教堂里便响起了一片惊叫声:
①法语:这是可能的吗!
“是您呀!什么风把您吹来的?”
“该口乡下去了!”
“该打整暖房啦!”
“我们的粮食还没有脱完粒!”
“我们的牲口棚烧了。得严格管管那些下人。”
“今天唱诗班唱得多好啊!我简直不知道我是在哪儿: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